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崇祯再考

 

 

1、  序言:  大势已去:亡国之君没有运气好的

2、  稍纵即逝的机会为何总被浪费?

1)       扭捏中远去的议和

2)       被理想与现实撕碎的平叛

3)       被自己堵死的南迁之路

3、  错误的抉择为何总是看起来是对的?

1)  袁崇焕看起来是那么该杀

2)  温体仁看起来是多么可爱

3)  卢象昇的勇猛和忠诚是如何断送了王朝最后的生机

4)饮鸩止渴看起来是如此美味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4、  正确的判断为何总在反复中被否定?

1)       深恨阉党的崇祯为何不得不依靠宦官

2)       时刻提防党争的崇祯是如何让朝野深陷党争的

3)       唯一的战略家杨嗣昌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殉葬之路的

 

5、励精图治的掌舵人是如何兢兢业业的走上不归路

 

 

 

 

  

 

 

一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大势已去:没有运气好的亡国之君

 

 

1

 

    1644425日,33岁的崇祯皇帝在煤山上用一条绳子结束了自己和一个王朝的生命。我们无法推那一刻,充溢崇祯心里的究竟是对死亡的恐惧,还是对亡国惭愧,或者是对多尔衮和李自成的仇恨,抑或是对满朝文武无能的痛斥,或许都有一些吧。

“朕误听文官言,任贼碎裂朕尸,但弗伤我百姓”的遗言,是他最后一次把罪责全部推给了别人,留给自己的是皇帝的颜面以及那拂之不去的巨大疑问:18年的时间里,为什么一切事后看来是如此荒诞不经的决断,在当时都是那么的正确和唯一?为什么所有正确的决断又都在反复中遭到全盘否定?若是沉迷酒色也倒罢了,但自己如此宵衣旰食、兢兢业业的励精图治,又怎么会把偌大的江山带到了这颗歪脖子树下?

“天命不再”一定是崇祯给自己最后的答案,否则他解释不了如此众多且巨大的悖论。就像一个成功者说“运气好而已”是一种谦虚,一个失败者说“运气不好”无疑是手足无措的掩饰和推卸,无论后世多少人赞同“明亡于万历”、“明亡于天启”等等之说,大明王朝对全国统治的终结永远定格于1644年,崇祯17年。

当然,我们无法否认崇祯的运气确实很糟。18年前,当毫无准备的朱由检御极登位时,帝国已经被历代完整继承了朱氏王朝无耻荒诞基因的皇帝们,折腾的奄奄一息了。朱由检决心改变这一切,而且他觉得自己能够改变这一切,原因很简单:一、他和他的祖父、父亲以及哥哥完全不一样;二、他觉得自己看清楚了。大势糜烂无非四者:阉宦乱政、党争误国、东虏扰边、西匪祸乱。原因搞清楚了,事情就好办了,逻辑应该是这样。

 

2

 

1627102日,未满17岁周岁的崇祯皇帝登基,3月之内便惩治元凶,截止16293月,共查处“首逆同谋”6人,斩;“交结近伺”19人,斩;“交结近伺次等”11人,充军;“交结近伺又次等”128人,免!

从入宫之日起,崇祯几乎是在以一己之力与掌握着整个国家机器的魏忠贤集团战斗,而结果是崇祯3月之内就干净利索的收拾了元凶,又用一年时间穷追猛打,肃清余党。期间显示出来的胆识、魄力和谋略让整个朝野为之一振,难怪有人形容道“肘腋巨奸,不动声色,潜移默夺,非天纵英武,何以有此!”

几个月前还让自己胆战心惊、如履薄冰的阉党,如此轻松就被自己化去,崇祯一定也被自己的天纵神武所震惊了,哦,原来如此简单:阉宦乱政,严刑峻法除之即可。

18年后,崇祯在给自己套上那根绳子的时候,陪在他身边的他唯一信任的人王承恩就是一个太监,不知他看王承恩最后一眼时,是否想起了当年他登场时的华彩和那道引起朝野一片喝彩的诏书“裁撤各处监军太监,并禁太监擅自出京,干预政务”?是否想起了,他18年间不断派往各地监军、监税、监政的太监们?

 一切放佛都很简单,党争误国:明察秋毫用人平衡就行。终其崇祯一朝,朱由检无时无刻不在提防党政,就连其选拔内阁为了避免大臣有党,也采用了古色古香的“枚选”,甚至在他下定决心让他最为器重和信任的温体仁退休时,最大的一个原因也是“体仁有党”……如此种种,如履薄冰的防范,但终其一朝,崇祯都没有摆脱愈演愈烈的朝臣党争,当朝一位大臣早已看清了本质“皇上心中有党”,但这拳拳忠言在当时听起来多么苍白,多么像是辩解,多么可笑……

一切问题都如出一辙的向事情的背面飞奔而去。东虏扰边,屯兵富饷、充实边疆,倾全国之力,练得一支精兵,再得一大将守之,“五年可复全辽”,而干将随日渐去,边事时时糜烂,最终肘腋之患改天换地;西匪祸乱,饥民耳,剿抚相济则复太平。多么睿智的判断,实际上明军也多次将匪军逼至绝境,一切似乎就差那一寸半寸的距离,崇祯的剑就要刺透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心脏,但总在最后一刻,他们就像电视剧里的主角一样起死回生。

除了惋惜我们还能做什么,一切的逻辑确实如崇祯所想,但事实却走向了理想的反面。370后我们再来看,崇祯以为自己看清楚了原因,却只是看到了问题,而至于问题背后的原因,或许他连边都还没有摸着。

崇祯没有看清楚的原因不仅环环相扣,而且很多已经超出他所处时代所能理解的范畴:1、人口;2、气候;3、财政;4、糜烂而低效的官僚体制。

 

3

我们终于帮崇祯厘清了不再的“天命”,用后世几百年的知识积累去查找崇祯发现不了的根源,但更大的问号又开始横亘在我们面前:无论是崇祯,还是多尔衮、李自成,他们所处的环境是同一的,那为什么爆炸的人口在崇祯手中便成流寇,到了多尔衮手中就成精兵?为什么崇祯手中庸碌无为的文臣武将,到了多尔衮甚至李自成手中,便立刻百战不殆、妙计百出?人还是那么多人,地还是那么些地,为什么1644年前那么多貌似无解的问题在其后短短十数年便烟消云散,硬生生出来个康乾盛世?

 

当我们和崇祯把这些归结于“气数”或“天命”的时候,是人为的在遗忘“你在亡国”与“他在得国”只能在同一时空进行的常识,“你的运气不好”换个说法就是“他的运气很好”,所以又有哪个亡国之君运气好?又有哪个开国之君运气不好?

 

4

1644年,明亡。

同年,清顺治帝迁都北京。

同年,英国约翰.弥尔顿的《论出版自由》发行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何超

何超

20篇文章 9年前更新

媒体人

文章